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衡邵娄干旱走廊”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杨扬, 赵伟明, 胡颖冰, 盛东, 魏永强, 申志高, 谭军
干旱气象    2023, 41 (4): 550-559.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3)-04-0550
摘要220)   HTML11)    PDF(pc) (12268KB)(566)    收藏

近年来,长江流域干旱事件频发,干旱灾害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为进一步提升区域干旱灾害风险管理及防旱抗旱能力,开展典型旱区干旱时空演变规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衡邵娄干旱走廊”是湖南省干旱最严重区域,利用该区域33个气象站1971—2022年逐月降水量构建标准化降水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Index,SPI)序列数据集,以邵阳县为示例,应用游程理论整合干旱事件,基于Gumbel-Copula函数构建干旱历时和强度联合分布函数,计算干旱联合重现期并推广至整个研究区域,在此基础上构建干旱等级划分标准,分析整个研究区域各等级干旱概率空间分布特征。主要结论如下:邵阳县Ⅰ型和Ⅱ型干旱历时和强度理论联合重现期峰值分别约97、27 a,表明长历时且高强度干旱事件发生概率很小,远低于长历时或高强度干旱事件发生概率,这是研究区干旱事件的共性。基于干旱历时和强度联合分布组合可有效避免单一变量在识别干旱等级时对干旱事件整体的分割,能够更准确评估干旱的复杂性及大范围影响。近52 a来,“衡邵娄干旱走廊”西部轻旱最频繁,重旱与特旱发生频率低,特旱主要分布在邵阳县、邵东县及双峰县一带。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基于ERA5-Land产品的黄河流域蒸散时空变化特征
杨扬, 王丽娟, 黄小燕, 齐月, 谢蕊
干旱气象    2023, 41 (3): 390-402.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23)-03-0390
摘要285)   HTML15)    PDF(pc) (17539KB)(619)    收藏

近年来,黄河流域气候发生明显变化,对流域地表水文、生态等过程产生显著影响。研究黄河流域蒸散时空变化特征,对加深陆-气相互作用认识及区域水资源管理有重要意义。本文分别在黄河源区、河套地区以及黄河下游地区选取一个代表性站点[海北、SACOL(Semi-Arid Climate and Environment Observatory of Lanzhou University)和禹城站]的观测资料,检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5-Land产品中蒸散资料在黄河流域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利用ERA5-Land资料中1980—2021年逐月潜热通量资料,结合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功率谱和回归分析研究近42 a黄河流域蒸散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ERA5-Land资料能够反映海北、SACOL和禹城站蒸散变化特征,与观测资料的相关性较好,偏差和均方根误差较小,适用于黄河流域蒸散时空变化特征分析。黄河流域不同区域蒸散存在多时间尺度变化,显著振荡周期主要为5、15 a,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黄河流域不同区域年蒸散EOF分解第1模态表现出同位相变化,在2004年前后由增大转为减少趋势;第2模态为偶极子分布,空间分布表现反向变化特征。近42 a黄河流域年蒸散为明显减少趋势,不同区域减幅不同,下游减少速率最快,为-3.74 mm·a-1,河套地区为-2.82 mm·a-1,黄河源区减少速率相对平缓。夏季蒸散变率最大,河套和下游减少速率较大;冬季蒸散变率较小,黄河源区减少速率最大,为-0.48 mm·a-1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中国区域陆气耦合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
杨扬, 杨启东, 王芝兰, 高璐
干旱气象    2021, 39 (3): 374-385.  
摘要580)      PDF(pc) (6055KB)(1658)    收藏
使用陆气耦合强度来表征陆面状态对降水、气温或大气其他物理过程的影响程度,可以辨识陆气相互作用的热点地区,加深对陆气相互作用和气候系统的认识。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结合Pearson相关系数、Kendall’s Tau相关系数及土壤湿度-潜热通量、潜热通量-抬升凝结高度的陆气耦合指数对中国区域陆气耦合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土壤湿度增大导致潜热通量增加,为降水提供了所需的水汽条件;潜热通量增大导致感热通量减小,温度降低,对边界层的驱动减弱,不利于气团的抬升凝结,该区域是我国陆气相互作用的热点地区。(2)我国陆气耦合强度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差异。干旱半干旱区陆气耦合强度在春夏季较强,秋冬季较弱。西南地区春季土壤湿度较低,有显著的陆气相互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中国西南地区地表感热和潜热通量时空变化特征
黄珊, 杨扬, 王含嘉, 杨启东
干旱气象    2020, 38 (4): 601-611.  
摘要472)      PDF(pc) (5357KB)(1873)    收藏
基于1979—2017年ERA再分析资料地表潜热和感热通量数据,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和功率谱方法对中国西南地区地表感热和潜热通量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西南地区,春季感热通量比夏季大;而潜热通量则是夏季大、春季小。春夏季感热通量在2000年以后有明显减弱;而春夏季的潜热通量从2000年以后显著增强。(2)春季感热通量主要存在3种模态空间型,表现为东西反向、全区一致和“-+”偶极子分布;夏季感热通量主要存在2种模态空间型,表现为空间分布一致型。相应的时间系数表征了夏季感热通量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春季潜热通量存在3种模态空间型,主要表现为全区一致、东西反向和由中心向外递减分布;夏季潜热通量主要存在2种模态空间型,主要表现为全区一致型和由西北向东南呈梯形逐步增强的趋势。相应的时间系数表征了潜热通量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3)春夏季感热通量主要有3 a左右的年际变化和10 a以上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且年代际变化信号强于年际变化信号。春夏季潜热通量主要存在10 a以上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夏季晴天沙漠绿洲非均匀下垫面地表能量平衡分析
杨彦龙,左洪超,赵舒曼,杨扬,陆莎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6)-03-0412
6. 干旱区荒漠草原过渡带快速变化的陆面过程特征观测分析
杨扬,左洪超,王丽娟,杨启东,杨彦龙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5)-03-0412
7. 空气热储存和垂直平流对干旱均匀裸土地表能量平衡的影响
杨彦龙,左洪超,郭阳,王晓霞,武建军,杨扬,董龙翔
干旱气象    DOI: 10.11755/j.issn.1006-7639(2014)-04-0537